17753817968   18953806296   

中华绝技“十不闲”

泰山皮影戏与其他地方皮影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它集说唱、表演、配奏于一体,对表演者的协调性要求极其严苛,即一位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要身兼数职,脑中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眼睛看着皮影,耳朵听着音儿,手里舞着影人儿,脚上还要敲打着鼓槌。对于皮影表演技艺,素来有“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说法,也就是说在皮影戏的表演中,通常需要七八个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但在泰山皮影第六代传人范正安先生这里,完全可以由他一人操控所有环节,传承了著名的“十不闲”。

今年73岁的范老先生8岁起就开始接触皮影戏,从此开始了对皮影长达60多年的守候和探索。1954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范正安偷偷来到奈河旁十二连桥的皮影棚,观看了一场皮影演出。从此,他简直像着了魔,每天晚上都溜出家门看表演。白天,他就在学校用一些书皮和纸板,刻画皮影戏里的人物。1958年,泰山皮影戏艺人刘玉峰代表泰安曲艺队到范正安所在的学校选拔艺人,学校老师当即推荐了范正安,刘玉峰和范正安一见面,当即决定收范正安为徒。13岁的范正安喜欢这门艺术,但想得更多的是学门手艺,帮家里补贴家用。

拜师学艺路漫漫,范正安边跟师傅四处演出,边苦练皮影基本功。他跟师傅学习了12年,这为他的皮影技艺打下了基础。1965年,范正安被安排到广州某部队当兵,在一次部队联欢中,范正安为官兵表演了一段皮影戏,还说了一段山东快书,这次表演过后,每逢演出活动总脱不掉范正安的身影。范正安还自己编演了一部《越南游击队员智斗美国大兵》的皮影戏,结果这出戏使范正安名声大噪,他经常下基层为官兵演出。1967年,范正安从部队复员,曲艺队已经解散,他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和师傅一起继续研究泰山皮影戏。

1994年,范正安退休后开始专心钻研皮影艺术,在同时操纵影人和乐器上下工夫。他在实践中改良乐器道具,将多件打击乐器的完成转移到脚上,将手腾出来操纵影人和拉琴,并苦练手脚的协调技巧,终将泰山皮影“十不闲”绝活儿完整地展现给观众。

台前,观众领略到的泰山皮影戏是上下翻飞的影人,有条不紊的乐器伴奏,声情并茂的唱腔,千军万马热闹非凡。而影幕后,是只有范正安一个人的舞台。

表演泰山皮影戏,手脚口的灵活配合,不仅是技巧和功力的体现,更是体力的考验。每场演出下来范正安都会满头大汗,但他仍神采奕奕、应对自如,只要拿起皮影人,就瞬间进入角色。从此,范正安经常获邀到各地进行展演,在2007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成果展览会上,范正安一举摘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成果展最佳展示奖的桂冠。

2011年泰山皮影被收进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皮影”名录。当时的”十不闲”绝技唯一传承人范正安也被评为”中国非遗优秀传承人”、”山东省十大优秀非遗传承人”等。其艺术成就先后被《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文化访谈录》《走遍中国》等栏目制作专辑。作为非遗传承人范先生深知自己背负着泰山皮影传承的责任,如何使皮影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摆在范正安面前的头等大事。范正安说:“我的愿望就一个,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在我手里没了。”

2009年70多岁高龄的范老先生奔走于社会各界,在相关领导的关注下成立了弄影轩皮影剧场,2011年成立了泰山皮影非遗剧场,目前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万人,累计接待外宾3万余人,最多的时候每天进行十二场演出。使皮影这一古老的艺术得以更好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为了给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范正安先生还特意设立了皮影艺术研究院。多次进行传承人招募培养活动。一些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学生,范老从教授如何制作道具到皮影演出技巧都悉心教导。但是由于中小学生因为学习的压力不能胜任,大学生面临就业不愿选择,有基础的科班演员因为收入太少也都拒绝参加,未来泰山皮影的传承还是任重而道远。

而“十不闲”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而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需要活态传承,它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和弘扬,更在于促使非遗“长生不老”的活下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每个人的参与,真心希望古老朴素的文化遗产,永远不会消失。

Copyright©2019 泰山皮影 All Rights Reserved.